在上篇的 "魚缸菌濁原因探討1." 中,我們已經知道了菌濁的成因是"水中細菌濃度過高,數量多到會阻礙光線通過"所造成,而菌濁跟其他導致水霧的原因相比,有以下幾點特性:水色通常呈現白霧狀,因為除了少數細菌之外(例如含有色素之光合菌),大多細菌是沒有顏色的,引起菌濁的主要種類(異營菌)也是如此;再來是水中看不見懸浮顆粒,且換水後也不容易改善,若有此三項特點,就很有可能是菌濁現象,一般來說菌濁並不會直接對水生生物造成傷害,不過仍有可能因細菌呼吸作用旺盛造成缺氧,以及屏蔽光線造成光合作用不足,所以有此現象時建議加強打氣
接下來就來看看友浚歷年來實際處理過的實例,雖然多為複合性的問題,仍列舉以下常見原因以及解決方法,若有實例也會以連結奉上
1. 細菌量過多:最根本的原因,成因多半是加了過量的菌,而濾材(細菌的家)能提供的生長空間有限,導致細菌無家可歸,只好在水中流浪,剛加入菌粉時也會有短暫的局部濃度過高的水霧情況,不過若是沒有其他問題,這種狀況多半不會持續太久,短至半小時,最長3~5天就會隨著細菌生長進入衰退期而數量減少,水質慢慢變清,若水霧情形持續很久,就必須朝以下問題考慮
2. 過濾系統不足:最常見的原因,包含過濾器處理水量不足或濾材量不足,是遇到菌濁問題時優先考慮的項目,通常會伴隨異味及蛋白泡,甚至是高陣亡率、高得病率,其原因是過濾設備住不下負責處理代謝物所需的菌量,細菌在水中流浪造成,是水質不佳的警訊,解決方式是減少飼養密度,或是增大、增加過濾器材,而需多大、多少過濾設備與魚缸水量、飼養魚種及密度、餵食餌料及頻率有關,詳情可參考之前的文章 "如何籌備一個新魚缸1. - 魚缸、過濾器及濾材 "
3. 濾材配置錯誤:濾材配置錯誤將導致濾材無法發揮效果,如本例中陶瓷環置於第一層,很容易因其孔隙被代謝物填滿而失效,進一步造成前項原因而菌濁;濾材配置,其原則為 物理性濾材--> 生物性濾材--> 化學性濾材,水先經過物理性濾材(白棉、羊毛絨...)過濾掉有機物及雜質,此層也是好氧的有機異營菌生長的地方,將大分子的代謝物分解成小分子的銨鹽,接著水會流過生物性濾材,此層會是好氧的硝化細菌大本營,在上一層有機物被分解成無機含氮廢物(銨鹽)後,由亞硝酸菌及硝化菌接手處理,將之分解成毒性較低的硝酸鹽,最後是化學性濾材,此層依魚缸需求設置,如全棉系統會在最後一層放珊瑚骨做為平衡pH及硬度之用,一些吸附性的濾材如活性碳也是要放在最後一層,一些會影響水中化性的成分也可以視為此層的延伸,如底沙、黑土、珊瑚砂等等
4. 濾材量過多:看似相同的問題可能是由完全不同的原因造成,濾材量過多或過少都可能造成菌濁,但原因卻完全不同,濾材量過少是因為負荷不了龐大的菌量導致細菌游離於水中,而濾材量過多則是因為前篇所述 " 細菌是很投機的生物,有空間就會盡量塞滿 ",當生長空間過多時,細菌就會不斷分裂(靠著菌粉中培養基提供之些微營養)務必要將所有空間占滿為止,在這過程中,就有可能感覺到水會些許霧霧的,可能持續數週至一個月,這種情況多半發生在設有額外培菌空間的底缸等環境,解決方法是使用加倍的菌量,讓濾材更快被硝化菌佔滿即可,不建議額外添加營養物,因為可能會造成下述的問題
5. 營養源過多:有些飼主為加快養水時間,會採用添加營養源的方式來促進細菌大量增生,此菌濁現象通常會讓水呈現乳白色,但這其實很有風險,不僅不易控制細菌的培養狀況,也無法確保培養出的細菌種類,比起直接添加特別培養出的高效率菌種,其硝化系統的承受力自然遜色許多;此外,若缸中生物代謝廢物過多、飼料餵食過多、或是添加碳、氮源、維他命等可作為細菌食物的營養成分過多,都會造成程度不同不一的菌濁現象,這就要看缸內的過濾系統是否足以負荷了
實際案例:Q&A 12.-枯草桿菌+牛奶的快速開缸法失控了...
6. 細菌間互相競爭:相互競爭的方式可能有兩種,一種是單純的互搶地盤,通常發生在更換使用或共同使用不同品牌的硝化菌產品,所造成的菌濁現象往往很輕微,例如先前使用過Seachem、API、Sera等硝化菌產品而改用開缸達人時,就會造成此一現象,若遇到此類問題,建議可從護缸達人開始使用即可解決,因為開缸達人菌量較多,異營菌含量也多,較易與其他硝化菌產品的菌種相互競爭,若直接使用硝化菌及光合菌含量較多,菌種較溫和的護缸達人就較不會有這類問題,也不要不同品牌的硝化菌產品一起使用,不僅難以達到加乘作用還有可能會有其他問題產生;另外也有一種可能性,有些細菌(通常是異營菌)會分泌抗生物質抑制其他細菌(人為挑選者通常針對病原菌)的生長,若遇到這種情形也會有輕微的菌濁現象發生
7. 有毒物質汙染:最常發生在新缸,尤其是訂做(自黏)的缸子,缸中微量的化學殘留對細菌生長造成影響,導致細菌大量增生後又大量死亡,然後為了補滿生活空間又再度增生,一來一往間造成菌濁現象,尤其在連缸中特別容易發現,有某一缸水霧得最嚴重,此時可當作細菌是試水先鋒,務必要不斷清洗換水直到不再菌濁為止,另外,水中的氯,空氣中的油漆及殺蟲劑等物質,還有為治療魚病所加的殺菌劑等藥劑,都有可能造成菌濁現象,不過通常在移除這些影響細菌生長的物質後情況就能改善
8. 硝化系統不平衡:這則原因較難解釋,牽涉的範圍也比較廣,硝化系統的不穩定、菌相間不能平衡等... 都有可能是"不平衡"的原因,有可能是使用設計不良的產品,導致硝化系統在某個階段卡住,或是硝化菌效率不好或培養狀況不佳,或是硝化系統剛建立不久還不是很穩定時,又有外力來干擾,圖片的例子即為硝化系統尚未完全穩定下來時就使用艾潔(或是UV、臭氧等會殺菌的設備),導致類似上則原因的水霧現象,解決方法是,選用優良的硝化菌產品,然後依照產品的說明使用,而在使用會影響細菌生長的產品前請確保硝化系統已穩定建立(2週至一個月)
9. 細菌附著不上濾材:有些情況是,提供了足夠的過濾空間但還是會菌濁,也有可能是細菌住不進去濾材,所以在使用棉類濾材(白棉、羊毛棉、生物棉)時,都要先經過溫水浸泡清洗,除去可能的化學殘量物,裝設時也要注意不要讓浸於水中的濾材有空氣殘留其中,另外濾材久未清理更換導致孔隙被堵塞也是常見原因,陶瓷環類的濾材必須定期清洗更換,否則縱使放再多也會有可用過濾空間不足的窘境
10. 水流太強:這種情況在水族箱中比較少見,只有一次經驗是在池塘環境,可能與濾材種類不同有關,水流過強導致硝化菌不易附著於濾材上,一般硝化菌最佳循環水流大約是每小時整缸/池水循環2~3次,最多不超過6~8次
11. 有機物累積過多:跟NO.5的成因類似,不過營養源並非特意添加,而是長年存在於缸中的有機物,突然被釋出所造成,例如整理底沙或濾材,若在此時補充活性較強的菌種,容易造成細菌大量增生的水霧現象,特色是激烈短暫的菌濁,伴隨氨濃度升高,這是因為異營菌已在大量處理有機物,而硝化菌尚未有效替補造成,如遇這種情形可以每天少量換水,控制氨濃度在正常範圍之下,剩下的就只能等待有機物被消耗殆盡,自然就會回歸清澈
實際案例:Q&A 18.-清底沙+換棉之後使用菌粉,水卻變超級霧?
12. 細菌效率不佳:常出現在使用到劣質硝化菌產品或自行培養硝化菌的缸子中,由於著生的細菌分解代謝物的效率差,導致需要更多的菌量來做相同的事,以至於菌濁情況發生,選擇硝化菌產品除了可參考魚友的建議外,應避開標示不清、液態卻澄清無沉澱、以及有難聞臭味的產品,另外,由於外源菌種難以在缸中形成優勢,所以硝化菌至少每兩週需再補充一次,以維持高效的分解效率
以上為菌濁的主要原因,有遇到更多案例再作補充,這篇文章會不斷更新,實例也會盡快附上以方便參考判斷,若各位魚友有這方面的問題或建議,都歡迎提出與友浚討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