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魚歲月繳了不少學費,到目前也還在學習,分享近期遇到的兩則相似案例
一直以來都以為人工魚最好養,因為他們已習慣人為環境,不過金魚卻是特例,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是,大家往往忽略了金魚的生物質量,金魚屬於圓筒身材,僅僅一支可抵百隻,金魚缸看起來很空才是正常,加上金魚超級喜歡新水,換水頻率越高,換魚的頻率就低,就算過濾強大也絕不能輕忽換水的重要性
而開缸時要先養水這點大家都懂,如何將足量的硝化菌培養到濾材上,就是養水的重點,硝化菌產品就像電腦軟體,強大的軟體也需要足夠的硬體設備配合,才能順暢運作,而不論異營菌跟硝化菌皆為好氧生物,在濾材的選擇與配置上需留意溶氧量的問題,濾材的孔徑會影響內部的氧氣梯度,孔隙越小、越多、越細緻緊密(越貴),越要注意氧氣的供給
還有濾材的配置,陶瓷環泡不泡水,有沒有足夠水流,會不會累積有機物,都是成功與否的關鍵,一般來說第一層的白棉是以阻隔有機物為主,異營菌也會生長其上,之後的濾材不論是生化棉還是陶瓷環等等才是培養硝化系統的大本營
yusb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友浚的FB粉絲團一直以來都樂於回覆魚友在產品使用上的問題,不過也發現,在某些飼養狀況下,硝酸鹽濃度很常被提及,而水族箱的水質數據,特別是硝酸鹽經常處於試劑報表的狀態,以至於很難判斷建議的處置方法是否有效,此時能用序列稀釋(連續稀釋)的方式,求得較準確的數據
序列稀釋為逐步在溶劑(純水)中稀釋樣品(魚缸水)的方法,在每次稀釋中樣品及溶劑的比例相同,例如想要將魚缸水稀釋10倍,就取1C.C.的魚缸水加9C.C.的純水,若想稀釋100倍,就再取上一步已稀釋過的溶液1C.C.加9C.C.的純水,依此類推,用此方法來讓待測樣品落入試劑的信賴區間,再把測得的數據乘上稀釋倍率,就能知道較為正確的濃度了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實際做法如下:
yusb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開缸除了加硝化菌之外,還需再加什麼嗎?
A:真的不用,除了添加魚缸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 硝化菌之外,其他都是選擇性產品
有些魚友會在養水期間添加氮源、試水魚蝦,以提供硝化系統運作所需的食物,雖是可行的,但額外投入的氮源量不可過多,過程中切勿大量換水,否則容易造成水質震盪,尤其若無搭配適當的高效率菌種一起使用,使得各種異營菌恣意生長,效率差的菌因處理相同量的有機質需要的菌數多,過量繁殖造成長期的水霧現象,就算好不容易變清了,碳氮比失衡反而更容易造成含氮廢物(特別是亞硝酸鹽)累積,到最後又得打掉重來,反而更加耗時,且這種方法不適用於初次養魚的人,原因是結果難以控制,就算是水族玩家也不一定都能成功
那還不如一開始就選擇優良的硝化菌產品,只加菌粉,開啟過濾,之後靜待5~7天完成開缸
氮源開缸法使用不當有可能造成系統不穩,比起添加優良菌種穩穩開缸,時間也不會省很多,而且也不知培養出什麼菌,就算同樣是異營菌,其中也混有效率差的菌甚至病原菌(例如芽孢桿菌屬<Bacillus sp.>的某些種類可能帶有仙人掌毒素),亦不像水色職人系列還多了抗病及增強免疫等附加功能,不謹慎挑選高效率的複合硝化菌類產品的話,到最後可能因小失大喔
yusb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族世界,豐儉由人,更有甚者提倡硝化菌無用論,認為開缸只要用舊棉即可,硝化菌只是廠商的陰謀,聽在生科人耳裡總覺得只對一半,不可否認,養魚方式千百種,能養得好就是方法,但是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好方法,就有待檢視,友浚也是魚友出身,深深了解一開始養魚時被店家推銷買了一堆無用商品的冤枉路,因此專注在建構魚缸生態的基礎 - 分解者上,提供一個能夠標準化的好方法,讓不論新手及高手,都能輕鬆享受水族樂趣
那麼,若是只用舊棉開缸的話,會有什麼樣的風險呢?
首先,舊棉上多半只存在環境強勢菌,種類單一,地域性強,可能會造成初期硝化系統不穩(新缸障礙),也會讓特定汙染物累積的老缸障礙加速產生,若是水草缸或造景缸中,因為有許多外來移入的細菌,所以多少可以彌補,若在裸缸或半裸缸中,這些狀況就會更為顯著,甚至造成水霧的現象
接著,我們來看看實際的例子,此案例來自一位澳洲的魚友,在擴缸後只使用舊棉開缸,造成魚缸水霧相當長的時間,再額外添加硝化菌是否能改善呢?
Q:
yusb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工生態池為了保持自然生態所以不應介入管理?
生態池比景觀池簡單便宜且不需維護?
這往往是想要設立"生態池"的業主最大的誤會,人工生態池是以人工的方式,在自然環境中不易蓄積水體的地方挖掘池塘,並模擬當地生態系統引入適當之原生動植物、微生物,作為附近生態環境的一環,並不只是挖個洞丟幾隻吳郭魚然後不管他就叫生態池,更何況需要營造生態池的業主多半基於教育理念,對於景觀的需求也需要考慮,在許多傳統處理方式受限之下,生態池的維護並不輕鬆便宜
基於教育理念而設立的的生態池,常見的有三種:一是食農教育的水田、二是物種最多樣的濕地、三是養魚的池塘,當然也會有綜合性的,依其目的也有不同的管理方式,本篇就以"藻類"為主討論
首先在池塘設計方面,水田30公分內、濕地60公分內、池塘的話最好深達2公尺,基本上越深的池水穿透至池底的陽光就越少,水溫也較不易升高,藻類氾濫的狀況會有明顯改善,不過挖深通常會有安全疑慮,目前主流作法是做成階梯狀,第一層60公分,第二層再挖深,也能兼種水生植物,一舉兩得
yusb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承續上篇魚缸泡泡成因分析 ,了解泡泡的成因以及種類後,接下來討論各種狀況下的因應對策,有些泡泡的出現是短暫的現象,或只是反映目前魚缸的狀況,不見得出現泡泡都是壞事,還請不要太過擔心,以下的討論多半是經驗法則,若有指教也歡迎提出
1. 水中可溶性有機質過多:最主要的原因莫過於此,簡單來說就是水質太差,也就是俗稱的蛋白泡,而蛋白除沫機所打出的泡沫就是這一類型(註),不過機器打出的泡泡比較大顆,大量聚集還會呈現黃褐色髒汙,一般魚缸自然形成的泡泡小且大小一致不易破,常會累積在缸壁,通常還伴隨水色黃化及水面黏滯,水族館的朱文錦魚缸常有這種現象,不妨仔細觀察,在海水缸中若設有蛋白機,就比較少見累積在缸壁的現象
yusb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作為水質的觀察指標之一,水面上的泡沫常是魚友詢問的重點,通常缸壁上有氣泡累積往往會認為是水質不良的訊號,可能但不完全如此,雖然在之前的文章 "淡水缸後續維護1. - 注意每日餵食量及魚缸變化" 當中,就有稍微提到關於魚缸泡泡的判斷及處理方式,但因詢問者眾,本篇再就泡泡的成因及種類做一個整理,下篇會就實例進行討論及提供建議的解決方式
一般來說,純溶劑是不容易形成泡泡的,當空氣被打入水中時氣體會往上浮出,離開水面時會帶著水膜形成氣泡,但因內聚力(表面張力)的拉扯,水分子會因排液效應退回水中,導致水膜變薄,當膜的厚度低於10nm時氣泡便會破裂而釋出空氣
因此乾淨水中的氣泡不僅大顆、破裂速度很快且不易聚集,稱之為空氣泡,通常在強打氣的狀況下會出現,屬於正常現象
yusb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上篇的 "魚缸菌濁原因探討1." 中,我們已經知道了菌濁的成因是"水中細菌濃度過高,數量多到會阻礙光線通過"所造成,而菌濁跟其他導致水霧的原因相比,有以下幾點特性:水色通常呈現白霧狀,因為除了少數細菌之外(例如含有色素之光合菌),大多細菌是沒有顏色的,引起菌濁的主要種類(異營菌)也是如此;再來是水中看不見懸浮顆粒,且換水後也不容易改善,若有此三項特點,就很有可能是菌濁現象,一般來說菌濁並不會直接對水生生物造成傷害,不過仍有可能因細菌呼吸作用旺盛造成缺氧,以及屏蔽光線造成光合作用不足,所以有此現象時建議加強打氣
接下來就來看看友浚歷年來實際處理過的實例,雖然多為複合性的問題,仍列舉以下常見原因以及解決方法,若有實例也會以連結奉上
1. 細菌量過多:最根本的原因,成因多半是加了過量的菌,而濾材(細菌的家)能提供的生長空間有限,導致細菌無家可歸,只好在水中流浪,剛加入菌粉時也會有短暫的局部濃度過高的水霧情況,不過若是沒有其他問題,這種狀況多半不會持續太久,短至半小時,最長3~5天就會隨著細菌生長進入衰退期而數量減少,水質慢慢變清,若水霧情形持續很久,就必須朝以下問題考慮
yusb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自從前一篇 "魚缸水霧原因分析 "發表之後,頗受各界魚友好評,友浚也陸續收到各式各樣的訊息提問,此篇先針對 "菌濁"(因細菌大量增生導致水呈白濁現象)的成因做進一步的介紹,下篇 "魚缸菌濁原因探討2. - 常見案例及解決方法" 再提出一些實際案例即建議的處理方式,以提供有相似困擾的魚友判斷及處理依循
在說明之前,必須先了解菌濁的成因:
細菌的體積很小,肉眼無法看見,必須要透過高倍顯微鏡才能一窺其貌,當枯草桿菌(Bacillus sp. NTUIOB YSC4C)放大1000倍時,可發現它呈現大約1~2um的短桿狀
yusb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魚缸水霧霧的?"
"換水之後魚缸的水就霧起來了,這樣正常嗎?"
"加了菌之後,魚缸沒有變清澈反而更霧了,到底是什麼問題?"
諸如此類疑問層出不窮,由於每則案例不盡相同,故做此專題,以供魚友檢視自身魚缸
yusb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